现在有许多合作办学的学生有这样的困惑:“留学美国的费用那么贵,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把这笔钱挣回来?”
这样的困扰,也绝对是大多数学生都想过的问题。
据统计,中国留学生每年消费规模至少在3800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学费和日常生活费占比超过80%。留学,从来都不“便宜”!
即将进入合作办学,有机会成为海归的你,是否考虑过要赚回这些未来会花出去的留学费用呢?
大概需要7年赚回140万学费
王同学在美国读书,本科一年35万(我读的公立,私立每年50万+),四年就是140万。以下是王同学分享的实际情况:
回国之后在一线城市,第一年可能不过十万出头,前5年平均每年20万吧(不同专业也不同,我读的偏研究)。
所以,按部就班的工作,大概需要7年赚回140万学费。财务模型是亏本的。在美国读书,只有在美国工作,才能合算。
不过很多美国人自己也付不起高昂的学费。很多美国人一毕业就背上了巨额的学费债务,我大三的时候还有一个关系挺好的美国朋友干脆辍学去卖Supreme去了……
赴美留学一直以来就是个奢侈品,尤其是像我这种从本科开始读的。大部分我的本科同学和我一样,根本不需要计算成本和收益,就算计算收益,也不会仅仅计算金钱上的收益。你买个玛莎拉蒂,你会考虑买车比打车贵不划算的问题吗?你吃个日料,会考虑这钱买馒头能吃得更饱的问题吗?
所以我觉得对于留学价值的这个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出国留学划不划算,对于考虑金钱成本的人来说,那一般都是划算的,因为那样的同学会选择理工科研究生,争取留在美国进FLAG,两年挣回学费。对于不考虑金钱成本的人来说,那自然更是划算的,因为这样的同学会重视留学生活带来的更多的可能性和其他无形收益。
美国留学的第三个学期赚回
当然也有一些留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在校期间找到一些校内外的兼职,甚至可以两年赚回学费。有很多美国高校的学生奖学金多,且校内做Teaching assistant的机会也特别多。一旦拿到Teaching assistance一周20h的岗位,就会免去学费,并且每个月有2000刀左右的工资。岗位多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统计系的中国学生每个人都有TA职位,还有人有多个岗位可选。
第一学年结束后,如果是理工科找到数据科学或者码农类实习,一个月工资一般5000起,然后实习三个月,还不加relocation fee等。所以实习时候可以存下不少。
因此,在美国中部,一般来说,住宿费600刀一个月绝对足够,如果你不要求5分钟走到教室或者豪宅啥的。然后吃饭500差不多了,一顿饭就7刀吃好点也20刀,和东海岸加州啥没法比。
所以要省钱的话,美国中部或德州比较适合。
留学值不值?
回到留学值不值这个问题,确实很多东西没法用金钱衡量,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完全无视金钱上的投入和回报。读大学的费用对美国的中产阶级来说也是巨款,20万美元大概可以供四口之家吃住开销3年多。很多美国当地人也都是贷款上的大学,毕业后拼命工作四五年才刚刚还清了贷款。
海归赚回学费需要的时间?
一个大数据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留学生回国就业后,近半数的海归需要工作五年以上才能收回成本。(以留学本科四年为衡量标准)
其中在1年之内能够收回留学成本的占11%,2年内收回成本的同样占11%,3年内的占18%,5年及以上的占49%!
虽然大多数海归在近期内赚不回那些年花出去的留学费,而且近八成海归初次就业的实际薪资低于他们的期望值,但是海归就业3年后的薪资变化,是普遍比国内学生更有优势的。
合作办学的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去留学?
对于我们合作办学的学生来说,留学费用这一块绝对是一项最大的优势。选择到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就读的费用一年在25万左右,相比于几百万花费在留学上的同学,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也是一笔较大的开销,但为何很多同学对于美国留学还趋之若鹜?
《我是演说家》四强争夺赛里有一段演讲,说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为了当我们看到一群鸟在湖面飞过的时候,能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鸟!
话虽糙,但理不糙。教育是纯粹的,我们追求更好的教育,应该是为了去获取知识,增强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完善自己。
换句话说,倘若真要把教育利益化,当成是一场商业投资,那去选择高成本的出国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明智的决策。
几年前曾流行过一个日本短片,讲的是为什么正在参加马拉松的男主角会选择中途离开队伍。把这段视频放到今天的议题下来剖析,似乎别有深意。
视频结尾所说:谁说,人生是场马拉松的?当你把人生当成一场马拉松,感受到的更多是疲惫与汗水,但当你把它作为一次漫游,收获的可能是整个世界。
留学是一种选择,值不值得,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生命是一种体验,而生命在于尝试。我们这一代人会选择出国留学,不单单只是为了镀金回国,显摆自己过的有多好,它对一个人学识和阅历上的提升是难以用金钱去量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