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新生录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所考察的要素有:学术核心课等级、课程难度、SAT或ACT成绩、总课程GPA、班级排名、推荐信、跳级课成绩、个人陈述、学生兴趣和特长、学生性格和魅力、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既未见大学公开对上述诸要素的打分(操作)办法,更未见大学公开上述诸要素在综合评定中的权重。美国大学录取方式有多种,对我们有参考意义的是提前录取方式。在录取过程中,甚少对录取中间环节进行公示,最终结果也不公开录取与否的理由。
1. 录取标准
美国并没有“一招制胜”的“高考分数”,所以美国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重头戏在“录取”(University andcollege admission)。适应于美国国情,各大学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录取的标准,基本采用多要素和多方位综合地考察待录学生。考察要素大体分两大类,一类与学生的学业有关,如:学术核心课(College preparatory course)的等级; 课程难度(Strength ofcurriculum); SAT或ACT; 跳级课(Advanced Placement)等级;总课程GPA; 班级排名; 辅导员和教师的推荐信。另一类偏重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展现,包括:个人陈述; 个性品格(或魅力) ; 学生兴趣和特长; 课外活动; 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
1) 学术核心课等级
并非所有的中学课程都与将来的学术研究关系密切,只有部分课程将来会与高校学术研究较为密切,英文术语为College preparatory course,此文将其翻译为“学术核心课”。这组课程大体包含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研究等。对这组课程等级进行平均得到相应的GPA。该GPA比总课程GPA更受大学重视。在很多中学,学术核心课到达一定水平可以转成“跳级”课(Advanced Placement)。
2) 课程难度
课程难度(Strength of curriculum), 相当于国内中学教材的A版与B版(或甲种本与乙种本)。当然, 美国中学并无统一教材。
3) SAT成绩
SAT始创于1926年,它是Scholastic AptitudeTest(现在称为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简称,人们常说的SAT考试指的是SAT I, 即是普通部分考试,美国大部分的高校在入学考试时都会要求学生参加。SAT II为单科的考试,这一部分的考试并非所有的高校录取都会采用的,但名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一般都会要求的这一部分考试。它不仅作为辅助的参考成绩,更是通过此部分的成绩对学生进行专业定向,发现学生最有潜力的专业。
SAT考试时间在每年的1月底、3月中、5月初、6月初、11月初和12月初,以多项选择题为考试形式,考试时限为180分钟。SAT考试内容由六部分组成:两个语言部分、两个数学部分、一个标准书面英语部分和一个试验部分,其中两个语言部分和两个数学部分是考试内容的主体。这些内容与学校学习的知识并没有太多联系,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自身具备的各种能力,注重学生所具备的学习水平和专业倾向。SAT重点考察学生的能力水平,死记硬背的内容只占试题极少的比例。如果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仅靠考前临时抱佛脚是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女性学生的SAT写作成绩普遍高于男性学生,而男性学生更擅长SAT数学测试。女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需要特殊教育服务的学生,英语为第二语言等学生群体的成绩明显落后。这一发现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一些学校不过分重视标准化考试成绩。
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SAT New诞生,这个考试时间为225分钟,比之前的多45分钟,这是因为在考试内容加入了一个部分,此部分没有分值,可能是写作、数学和阅读中的任意一种,意在为寻找突破,进而改进和完善SAT考试试题。
4) ACT成绩
ACT考试全称是American College Testing。与SAT一样,也是作为高校入学考试的一个要素。ACT由美国大学考试公司于1959年创建于依阿华州,每年都有五次的考试时间,分别为2月中、4月中、6月初、10月底和12月初。
ACT由四组分测验构成,即英语测试、数学测试、社会科学阅读测试和自然科学阅读测试,涉及政治、历史、数学、物理等学科,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题型为多项选择题。ACT考试与中学教学的关联程度比SAT考试稍高一些,所涉及的考试范围也比SAT考试广,尤其是在语言和数学这一部分考查的比重较大,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相关能力。
ACT考试也经历了一些改进。1989年之后,考查的内容更加综合化,时间增长至175分钟。为了更有效果的考查学生的阅读及计算能力,ACT考试做出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增加了包含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的阅读测试;为了高效率的选拔出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ACT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修辞技能的考查;为了挑选出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同样也增加了代数及解析几何的考查比重,考查学生推理能力和运用图表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
5) 总课程GPA
GPA是High School Grade Point Average的简称,即高中各科成绩总评。高校在录取学生时候都会参照考此试成绩,作为学生在高中时期学习较为真实的反映。由于各个高中的整体水平及教学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GPA考试分数所表现出来的学术能力是不够准确的,所以高校不会仅仅依据考试成绩,在此基础上还是考虑其他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指标,从而比较全面、准确的考查学生的学业能力,使得高校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录取与否的决定。
6) 辅导员和教师的推荐信
高中老师的推荐信在美国高校录取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一般占到学生总成绩的5%左右。推荐信中包含学生的各个方面,如智慧、能力、诚信等等。在推荐信中受到高度评价的学生,往往能够给大学的校园生活增添许多色彩。
为了保证推荐信的可信度,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只有一名教师的推荐信的学生就可能被否决掉。往往至少是3名或3名以上老师的共同推荐,才会被认定为可信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的、主观性质的因素。
除了推荐信教师数量的规定,参与推荐教师的信誉度也同样受到重视,而教师的推荐信誉度是多年来不断向高校推荐了确有才华的毕业生而渐渐积累起来的,这些高信誉度教师的推荐信往往会受到重视,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私立中学,生师比可抵达6:1,因此老师会对学生比较熟悉,甚至从入学起就有固定的辅导员。这样,辅导员或老师一方面比较了解学生,同时写推荐信的任务也不那么重,因此推荐信的质量就比较高。与此相反,公立中学的生师比高达好几十比一,所以推荐信的质量就很难保证。
7) 跳级课程成绩
跳级课程(AP)考试的全称是Advanced Placement Tests, 此文翻译为跳级课程考试。AP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高校进行学习高深学问而做出的准备,其水平相当于大学预备课程和大学课程。AP考试每年五月初的两个星期内在全球统一举行,考试分数以五分积分制评判,最低一分,最高五分,三分为及格,所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大约有30多门考试科目。
美国一些高校特别重视AP,广泛地把AP作为是否录取学生的一个指标。与GPA相比,AP有很强的参考性,且AP考试的评价标准整个美国统一,可比性较强,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业能力,弥补了GPA的不确定性,能够很好地集中反映了学生选修学术水平课程的情况。
对于学生来说,选修AP课程,获得优秀的AP,是证明自己较强的学业能力的有力武器,从而在选择高校和被优秀高校选择的过程中占有优势地位,增大被录取的几率。此外,学生的AP也可以转化成大学的学分,这样可帮助学生缩短大学期间的学习年限,从而达到提前毕业的目的。
8) 个人陈述
学生在申请美国高校时,在提交材料中都有一份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个人陈述形式不限并且开卷,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而短文的主要内容在于尽可能详细地全面地介绍自己,力求给考官留下深刻并且良好的印象。学生介绍自己的同时,高校也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及文字所反映出来的个性特征。
许多申请者对自己有深刻的洞察力,并能够以一种独特的、创造性的方式在个人陈述中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这些见识。这些学生倾向于在大学中表现得更出色。另一些学生考分较高,但思维单向,且没有明显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追求,在后续的大学学习中并没有展示出人们所期望的表现。
9)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高校录取参照的不容忽视的要素,美国各高校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业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素养及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并且各高校对于课外活动的标准在于精而不是多。如果学生泛泛的参加多种活动,而没有在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对于此情况,高校也是不会“买账”的。相比,各高校更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所担任角色的重要性,及在活动中锻炼出来的能力。
一般来说,体育运动、学生会工作、荣誉社团活动、俱乐部、社会公益活动、艺术表演活动、校刊编辑及工作经验等活动在高校录取时会受到高校的重视,所以教师出具的有关课外活动的推荐信及荣誉证书等证明材料就很有必要。当然,不能一味的获得课外活动的数量,而不重视质量,两者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如果学生的课外活动数量较多而没有突出的成就,那么高校录取人员会质疑学生课外活动的真实性并认为学生虽然有广泛的兴趣,但是没有较高的课外活动的能力,而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印象。
10)面试
学生经过层层选拔,会走到一个重要的环节,即面试,这也是高校考察学生的最后一个环节,高校的考官会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来考察学生的现场能力,如:语言表达、临场发挥、应变能力等,这样更能直观了解学生,并对学生做出评价。
顶尖大学的录取一定有面试。有的大学会会组织学生就近的校友来面试。
11)个性品格要求
在美国高校中,个性品格也被广泛地作为录取的要素之一。性格品质好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教师及学生的喜爱。当然,在美国高校录取时也是如此,个性品格所包含的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表达能力、动机、热情与主动性、自信及诚实、包容性或兼容性、社会责任感、同情心、服务意识、逆境的韧性和毅力、迎接挑战及挑战自我的勇气等品质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考察。下表是几所著名高校对个性品质的要求。
高校名称 |
对个性品质的要求 |
哈佛大学 |
创造力、领导力、热情、正直、诚信、耐心、自信、勤于思考 |
耶鲁大学 |
积极主动、好奇心、良好的品格、领导力 |
普林斯顿大学 |
领导力、积极主动、宽容、为社区服务 |
宾夕法尼亚大学 |
上进心和领导力 |
哥伦比亚大学 |
好奇心、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品格、独立思考的能力 |
达特茅斯学院 |
创造力、领导力、幽默、积极主动、同情心、自我意识、关系社会 |
布朗大学 |
好奇心、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表达能力 |
除学术能力之外,高校对申请者在高中阶段有关领导力、诚实、公正、同情心、利他主义、以及首创精神的表现格外感兴趣。“我们看重申请者将自身成就扩大到参与社区生活的能力。我们所寻找的人,有兴趣爱好,能为别人谋福利,并且得到了创造力和领导力的锻炼。这些品行有助于增加种族理解,同时增强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我们相信凡是受教育的人,都希望在高中阶段同时发展自己的智能以及诚实正直的能力。除了艺术、体育、课外活动及学术能力之外,我们格外重视品德的力量。具体来说包括活力、积极主动性、首创精神、自我约束、特殊专长、坚持性、创造力、能应对出课业困难之外的其他困难。还会考虑种族、经济需要和校友关系”。
前面论述了大体要素。这些要素在录取中所占比重对各大学是不同的,而且也从来不对外公开。参照美国大学录取咨询委员会颁布对录取影响因素的分类方式,“常春藤盟校”的录取影响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是首选因素,包括大学先修课程的成绩、高中阶段课程强度、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简称SAT)或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简称ACT)成绩。第二是次选因素,包括申请表格及论文撰写,学生的班级排名,教师及校友推荐信。第三是附加的非学术因素,包括课外活动情况、兴趣爱好、写作经历、对学校及社区的贡献及面试表现等。最后是学生自身之外的因素,其中包括种族、居住地、年龄、健康状况以及校友关系。
上述要素分布于学生中学时期的各个阶段,分散的、长期的考察不至于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压力,且可以考察学生动态、平时、真实的表现和能力。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统一,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实践及动手能力,学生在亲身的活动中通过体验促进自身的学习,知识的掌握不能与实践相脱节。同时,学生的人格要健全完整,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充分发挥其特长和潜力。身心要协调发展等等等。
总之,美国高校录取所考察的要素涉及学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一些选拔性,竞争性比较激烈的学校还会考虑学生所在地,父母是否是校友、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但占总额比重也是非常小。
学生的多元化也是录取标准的重要的一个因素,学生的多元化体现在学生地域多元化及生活背景多元化等等,多元化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对每个学生及整个学生群体的发展都有益处。
美国录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种族,即使私立大学也要平衡此因素。
未见美国大学自己大规模举办自己的笔试。
二、录取方式
美国的高校录取方式有提前录取、常规录取、开放录取等多种录取方式。各校针对自己的特点选择一种或多种录取方式。下面就录取方式进行简要介绍。
1) 提前录取
提前录取(Early admission),顾名思义,就是时间在常规录取之前的录取。要深刻了解提前录取,必须先了解美国的高考时间。
美国几乎每个月会举行高考,高考次数相比我国非常频繁,从每年的一月开始,一年有7次高考机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意选择自己高考的时间和次数。如果考生对自己所考的分数不满意,可以多考几次,以最高的成绩为准。
对于毕业班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高考次数及时间而不受限制,并且可以参加提前录取。提前录取不限制所报高校,选择多少由考生和家长根据自己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不论考生向多少所高校提出申请,都必须在11月1日前把申请材料寄出。在12月15日之前即圣诞节前,会得到各高校的回复。当然,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进行提前录取,不参与提前录取就意味着学生不仅可以过一个惬意的圣诞节,还可以使自己在接下来的录取中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提前录取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提前定下(Early Decision);另一种是提前行动(Early Action)。目前,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有300多所大学给申请者提供提前定下的录取机会。为了保证学生到校率,考生在申请这些学校时,必须由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学生所就读的高中共同签署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一旦学生申请的这所学校决定录取,学生就必须到这所学校读书,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后果非常严重。即使这样,仍有一些学生愿意提前定下,因为虽然提前定下只能选择一所高校,但是提前定下的高校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大学,一旦被高校所录取一般不会放弃入学的权利。即使有其他原因要放弃该校,一些有理想有追求的考生也不会放弃提前定下这次机会。
提前行动(Early Action)与提前定下的最大不同就是:提前行动可同时报考多所高校,并且可以被多所高校同时录取。考生就教学质量、校园文化、学费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选择出自己最适合最称心如意的一所高校。如果考生认为被录取的结果还是不理想,还可以继续参加常规录取,申请自己满意的高校。
提前定下可出现百分之百的录取率,但提前行动一般都不会出现百分之百的报到率,所以提前录取的报到率一般不会达到百分之百。哈佛大学每年提前行动录取学生中大约有88%的学生能如期进入学校,而其他大约12%左右的学生选择去了其他高校院校。探究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哈佛大学学费太高,一般家庭根本无法支付,而哈佛大学的奖学金补助等又比其他高校少,这两种原因造成了一些学生即使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入学资格,也仍然会因为高昂的学费而不得不放弃。
美国各高校对于未被录取的申请者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延迟决定(deferred),导致高校有这种态度的原因是因为高校虽然审核了申请者的资料,但一时无法做出是否予以录取的决定而釆取暂时搁置的态度,既没有正式接收申请者,也没有直接拒绝该考生。此态度的好处不仅为高校保留了后备生源,而且相对保留了学生进入该校的权利,为学生赢得获得高校信任的时间条件,学生可以在此期间内充实并证明自己的实力。当然针对这种考生被录取的比例不会很高,如达特茅斯学院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概率。拒绝接受的态度很直接表明了高校不会录取该考生,所以考生必须要寻找其他高校重新进行申请入学。
排名前20的高校采用提前定下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达特茅斯学院、西北大学、华盛顿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布朗大学、艾莫利大学及莱斯大学,进行提前行动的高校有:耶鲁大学、加州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诺特达姆大学。
在1996年常春藤招生年会上,各招办主任提供的提前定下比例分别为:普林斯顿38%、耶鲁38%、康乃尔30%、达特茅斯31%、布朗23%、宾夕法尼亚35%、哥伦比亚大学33%、哈佛25%等。由此得出:提前录取考试非常的激烈。虽然录取比例相对高于“常规录取”,但仍意味着报考总数中的一大半考生将被拒之门外。
提前录取为考生寻找到接收自己的高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得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录取自己的高校,对于考生自身及家庭甚至对所在高中都是一种安慰,并且可以更好的利用高中剩下了时间去做感兴趣的事情,而不受升学的压力的困扰。
提前录取有有利的一方面,同样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学生在九、十月的时候就要开始搜集各种高校信息,选择出满意的高校并填写大量的表格及其他申请资料,同时期还要完成学业并复习考试,学生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并且,学生在没有正式被录取前还能认真努力学习,可一旦正式被录取,对于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来说,剩余的高中生活便不会在学习,造成成绩的大幅下滑,与之前的成绩判若两人的表现。
根据2010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告》的综合大学排名,在前20位的大学中,哈佛、莱斯和布朗三所大学退出了提前行动的行列。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既不搞提前行动,也不搞提前定下。哈佛大学临时校长德里克博克说过提前录取使本身就有优势的人更占优势。提前录取潜在的将学生分为两段,来自富裕家庭和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家庭中的学生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条件,通过提前录取顺利进入高质量高校进行学习。而来自一般家庭、农村或者是国外的高中生没有自身的优势。一旦申请被拒绝,就会处于更加劣势地位。
报考考生一旦被录取后,特别是提前录取中的提前定下,必须与大学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以保证报到入学率,那么考生与所报考的高校成为了一对一捆绑式的录取方式,不能再考虑其他高校,不然会有很严重的法律后果,并且一般提前录取的高校费用较高且奖学金较少,所以只有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才会考虑这种录取方式。
2)常规录取
常规录取(Regular Admission)是指高校在正常录取时间内进行的常规招生和录取工作,这是美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本招生程序。一般说来,选择常规录取的学生需要在每年1 月1 日前递交申请资料,少部分学校会延迟到2 月1 日或2 月15 日,学校一般在每年3 月底4 月初公布录取结果,被录取的学生必须在5 月1 日前答复学校并缴纳一定的保证金。
常规录取对没有目标大学的考生而言是一良好的选择。优势之一是让考生在高中高年级的秋季大幅提升自己的学习等级,因为录取的决定要在下一年的春季3月份才进行。此外,与提前录取相比,学生有更多时间和较小的心理压力来考察心仪的大学。因为可能被录取的学校多,所以获得资助的机会也相对增多。
3)滚动录取
滚动录取(Rolling Admission),通常被规模较大的州立大学所采用,这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完成招生任务,吸引更多的学生申请进入大学所采取的招生制度。学校在收到学生的申请材料后,立即采取资格审查及录取工作,没有时间的限定,方便申请者随时选择准备就读的高校,学校在一个月内做出是否录取的决定。竞争性不强的大学也多实行滚动招生,即早申请早录取,以刺激学生积极申读。滚动录取一般在入学前6~9个月开始受理申请材料。由于申请不久便可知晓录取结果,因此滚动招生对某些学生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尽管也有个别精英大学采取滚动录取模式(如宾夕法尼亚大学),但 这种方式对我们参考意义不大。
4)开放录取
开放录取(Open Admission),此录取方式在于突出高校呈现的兼容并包的姿态,以开放录取为主要录取方式的高校一般只要求学生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即达到最低学业水平即可,甚至有些高校公开宣称不要求申请者出具统一考核的SAT成绩或者ACT成绩,但一般要求提供高中平时成绩及个人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在美国,实行开放录取政策的主体一般都是两年制的学院,这种学院竞争力都不大。
此外, 近年来还有少量学校实行“当场录取”,学生带着申请材料到学校, 招生人员审阅后, 当场便告知录取结果。
开放方式对农大参考意义不大。
不管哪一种方式,很少提及公示环节。
三、考试和录取机构
美国高校的入学考试(SAT或ACT)一般都是由专门的服务机构来进行,如教育考试服务中心。这些专门的服务机构独立于高校和政府之外,不论是运作管理、经营模式和考试的设计,甚至包括经费的来源都是由其内部自行解决。这些考试服务中心拥有大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的考试人员,并且这些专业人员长期从事此项工作,具有较强的经验,这些因素共同保证考试公平和区分度。
美国现阶段对录取评价起最主要作用的还是高校。美国高校能够做出是否录取学生的最终决定。高校设有专门负责录取招生工作的部门,如录取委员会,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校录取招生过程中的工作大部分都集中在招生录取部门,由分管录取招生的副校长或者副院长负责,此外,在招生录取部门中还有录取招生工作人员及相应的服务人员。为了增加审阅学生递交的申请材料人员的多元化,除工作人员外,本校或者外校的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研究生甚至校友也会参与其中。当然这些参加审阅资料的人员在正式参与工作之前,都需要进行“岗前培训”以保证其工作的有效性,甚至有些高校专门为此制定了审批资料的手册,对校外工作人员进行辅导,充分保证了申请资料审阅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以哈佛大学为例来说,该高校专门负责录取工作的机构是录取和财政资助办公室,此办公室大约有三十多名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均来自于该校的文理学院,具体负责录取招生及财政资助政策的落实等工作,下设多个分委员会,每个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都有四名或者五名不等。录取招生工作先由每个分委员会开始审核,每位申请者提交的资料都有多名工作人员审核,至少也在2名到3名之间的工作人员共同审核,所有的资料被审核过之后,工作人员便开始对资料讨论,再投票选出最为合适的录取人选,最后再将决定的人选送到招生办公室进行最后的审阅。招生录取办公室会认真负责的对待这些人选,秉着细致和认真的态度,选择出最终的录取人员,整个录取招生工作是由分委员会和招生录取办公室共同完成的。其他学校的工作流程大致相同,都是由录取招生的工作人员负责审阅资料并投票,从而选择出最佳人选,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和公正。
四、录取过程中博弈心理
在中国,进入高校学习有两个关键动作,即“高考”和“录取(Admission)”。在这两个动作中,“高考”的作用力度要远大于“录取”。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高校总想把高分学生招进自己学校,尽管社会一直强调“分数并不代表能力和成功”。因此,只要在“高考”获得了高分(或相对高分),考生便能一招制胜,在随后“录取”环节中占有主动权。
美国高校根据各自情况进行的自主招生录取的方式,使得高校和考生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依自身情况进行相互选择的过程。这个双向录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校与学生分处在天平的两端,一端压下去,另一端必然会升上来,谁也不是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是轮流占据优势地位的过程。
这个双向选择过程大致有以下阶段:第一个阶段,学生搜集资料,试图找到自己确定报考的高校,此阶段学生处于优势地位,高校处于劣势地位;第二个阶段,考生完成高校的报考,高校进入选拔录取阶段,此阶段学生处于劣势地位,高校处于优势地位;第三个阶段,学生决定是否接受高校录取的阶段,此阶段学生又恢复到优势地位,高校处于劣势;第四个阶段,学生接受高校录取,学生处于劣势,高校处于优势。
1) 从学生角度
学生处于优势地位的时间段大致有两个,一个时段是学生在报考高校前这个时期,另一个时段是学生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到入学这个时期。
在学生报考高校前这一阶段,学生拥有主动选择的权利,而此阶段各高校会利用各种途径向学生及家长宣传自己,从学生高中二年级高考的预考成绩出来后到学生毕业,高校都会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尤其对于比较青睐的学生更是放在心上。具体的宣传手段大约总结为三种:一种为邮件,高校会向学生邮寄邀请性质的书信,表示非常愿意接受学生来自己高校就读,并向学生大肆宣传自己学院的优势及成就,希望获得学生的关注,此外,高校还会向学生发送电子邮件,内容与书信的内容是一致的,发送高校的宣传手册及彩页并表达对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达到关注;另一种是电话咨询,高校会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询问学生是否有报考该校的意向,并详细解释学生的问题,但是这种沟通方式一般不受考生和家长的青睐,有时候会引起学生及家长的厌恶情绪,反而适得其反;最后一种宣传手段是高校工作人员进入高中,开展宣传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当面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对有意向报考的学生发出邀请参观校园,感受校园气氛等手段,这种方式最能获得学生的倾心,是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如果收到录取通知书会再次处于主动选择的位置。这时,为了保证较高入学率,高校会热情的跟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学生的问题更是会快捷热情的回复,高校还会热情不断的关心考生,提醒考生做出是否接受录取的决定,提醒考生向高校邮寄回执单等等。此阶段高校会把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上,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尽可能的满足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
2)从高校的角度
高校和学生像是处于天平的两端,一旦一方降低了姿态,另一方必然会处于优势地位。所以,考生一旦报考了高校,那么高校就处于了优势选择的地位,选择的权利转移到了高校的手里,高校会充分利用此次优势地位,选择出自己最满意的考生。
在整个录取招生过程中,高校也有两个阶段处于主动选择地位,一个是学生完成高校报考之后的时期,另一个是学生接受高校录取之后的时期。
这个阶段高校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沉默,与之前热情的态度截然相反,在最后结果正式公布之前,能少说的绝对不多说,能不说的坚决不说,而这种态度使得学生和家长会如坐针毡一样,即使向高校招生办公室打电话也会碰一鼻子灰,此时的学生处于被选择的地位,而学生也会摆出低姿态,向高校表青睐、表决心以求获得高校的录取。
而考生一旦接受高校的录取之后,高校又恢复了优势主导的地位。此时,高校会改变以往热情的态度,用强硬的态度通知学生要按时交纳学费,必须按时入学,必须准备材料等等问题。
双向选择突出学生与高校平等的选择地位,并且轮流选择,其方式能使学生和高校选出自己最理想的结果。
五、录取的发展简史
美国早期高校由于入学者人数较少、水平有限,所以各高校在录取新生时没有太多的入学限制,一般入学门槛低,只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即可,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各个高校录取最大的特点即是标准较低。这种筛选方式历史上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当然,虽然早期高校录取门槛较低,但录取标准由各校自己甄选。甄选的方式通常由各学校在春季举行口试,科目通常是语言类和数学等,而语言类一般考查拉丁文和希腊文,一些高校除举行口试外,还举行写作,如哈佛学院就会要求外加一篇用拉丁文写成的作文。即使是医学博士的入学条件,哈佛大学也只是要求申请人只需通过同一天举行的9门考试中的5门即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高校录取标准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考试内容、入学年龄、学生性别等。考试内容不断扩大,高校录取考试中陆续增加了历史、地理、英语和文学等科目。19世纪末之前,高校录取学生的年龄要求达到18岁及以上,学生毕业年龄不得超过50岁。在学生性别方面,虽然主流仍然是男女分校录取,但已经开始出现了男女同校的情况,并且在校学生以男生为主,比如1841年奥伯伦学院有3名女性和9名男性同时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作为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机构,各高校的建立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且不容忽视的。美国高等教育起源于1636年创建的哈佛学院。高等教育主要是教会兴办或私人捐赠的私立学院,沿袭的是英国宗主国大学和学院的组织管理模式。哈佛是17世纪英属北美唯一一所高等学校,仿照英国剑桥大学模式,由牛津大学伊门纽尔学院毕业的约翰哈佛捐赠800英镑和400册图书所建立。
南北战争的爆发废除了美国国内的奴隶制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促使美国完成了从农业种植业到工厂加工业的华丽转变,而战争期间颁布的《莫雷尔赠地法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使美国高等教育、农业和技术革命紧密相连,极大地促进了当时高校的规模与数量,高等教育开始开始走上相对健康的道路,但随之与中等教育差距也越来越大,各个高校根据自身而呈现出的多种多样的录取标准己经不能适应新的变化,所以,高校录取标准日趋统一之态势。
密歇根大学在录取方式上仿效德国大学只接受德国高级中学学生的基础上,1870年开始釆取证书入学制度的录取方式。这种录取方式是在相互认可的基础上实现的,密歇根大学每年会对州立中学进行一次考察,考查的目的是审核学校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审查的内容包括:中学教师各方面水平、课程设置及学校的教学设备等。一旦审核通过,该州立中学和密歇根大学就会建立“合作关系”,即在该州立中学毕业的学生只需要拥有毕业证书就可以顺利进入密歇根大学,不需要再对学生进行考查。这种证书入学的录取方式优点很多,极大联系了中等教育和高度教育,推动了中等教育的发展,提高中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缓解了学生的压力,把更多时间用来学习,而不是应付考试。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美国人口大量增长,据资料显示美国人口总数增加了3倍,中学生人数从8万人激增至700万人,进入高校学习需求增加,而上个世纪流传下来的毕业证书制的录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的需求,高校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录取方式,选拔方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选拔录取在一个基础的水平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这个统一的基础的“水平”是在1899年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提出的。经过大西洋中部各州和马里兰大学与中学协会召开会议后,决定在1900年成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建立全国性质的组织高效率的解决人才的选拔问题,将各个高校的自行考试变为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考试内容以语言类为主,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此外考试内容还包括历史、数学、物理和化学。
随着统一性质考试的进行,也出现一些问题,录取改革也随之产生,1926年大学入学教育委员会对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开设了偏重考察学生学术能力和学习能力的SAT考试;1948年,建立ETS, 即教育测试服务处,ETS是由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全美教育协会、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联合创办。这些改革可以通过分数更好的了解学生情况,有利于高校选拔到满意的人才,但是统一考试成绩并没有成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唯一标准。1928年宾夕法尼亚州仅文理学院就招收了1000名低于平均成绩的学生,并且没有录取3000名高于所有录取平均成绩的学生,统一考试成绩只作为重要的标准而不是唯一性质的。
哥伦比亚大学于1919年制定大学招收录取新生的综合选拔标准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个人背景,包括个人出生地、宗教信仰、父亲的出生地和职业等;二是在中学时表现出来的能力,不仅包括学业成绩,还包括在体育、音乐、辩论、学生会工作和爱国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三是在社区中表现出来的领导能力;四是兴趣;五是动机和潜力;六是桑代克智商测验或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此外,还要求填写申请表,提供中学任课教师、升学指导人员和校长的推荐等。制定这样的录取标准可以指引中学生的发展方向,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应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各种潜力和能力,改变以分为准的不利局面,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由于之前美国经历了经济危机,许多失业和破产的人想进入高校进修,加之二战后,经济的发展迫切的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美国颁布《退伍军人法案》,要求退伍士兵响应国家号召进入高校学习深造。此外,美国黑人及有色人种为争取教育权利而进行的各种民权运动都需要包容和幵放、选择和公平并存的录取制度。美国高校录取方式出现体系化和层次化,满足各种各样需要学习的群体,如开放性招生录取方式分为完全开放录取方式及有限开放录取方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是完全开放录取制度的代表,主要服务社区的人员,录取标准较低,只要是年满18周岁的、居住在社区的、达到高中最低水平及能力的公民均可以顺利获得进入社区学院进行学习的资格。有限开放录取的学校主要以州立大学及学院为代表,它对一部分人员入学资格基本没有要求,不需要考查,而对另一部分人员入学资格有一定的要求。不要求入学考核的人员一般是针对于本地区或者是“信任中学”的学生,需要考查入学资格的人员则是本地区和“信任中学”之外的学生。大多数美国选拔性高等院校招收录取新生的综合选拔因素包括:一是中学修读的课程及学分;二是中学课程平均成绩和班级排名;三是统一考试SAT或ACT成绩;四是跳级课程成绩;五是任课教师推荐信;六是其他一些因素,如:特长、获奖等。但各环节在招生录取中的比重,各个高校往往也不尽相同。
此阶段,名牌私立大学发展迅速。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大多被私立名校所占据,名声享誉国内外,并且呈现兼容并包的态势,不论男性、女性、白人还是有色人种,只要资格具备,都可以进入私立名牌大学,甚至开始接收来自亚洲及拉丁美洲的大批学生。
对比国内,民国时期有胡适选拔罗家伦,罗家伦选拔钱钟书的佳话,这是在大学的早期。当大学制度较为完善之后,即使美国也需要程序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