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国研究生申请中,GRE已不再是所有院校的“硬性通行证”,但呈现**“专业分层、院校分级、项目分化”**的复杂特征:顶尖院校理工科、商科顶流项目仍将GRE作为核心筛选指标,而部分公立院校、应用型项目为吸引国际生源推行“GRE可选(Test-Optional)”政策。对国内大学生而言,GRE更像是“差异化竞争力工具”——70%以上的TOP50院校申请中,提交高GRE分数(Verbal155+、Quant165+、AW4.0+)的申请者录取率比无分数者高38%,其“隐性门槛”属性仍未消失。
美国高校对GRE的要求直接与“院校层次、专业类型、项目定位”强绑定,2025年最新政策呈现清晰的分化图谱:
(一)院校层次:顶尖院校“明松暗紧”,普通院校“灵活放宽”
藤校及TOP30院校:“可选”不等于“不看”
哈佛、MIT等顶尖院校虽多标注“GRE可选”,但录取数据显示,85%的录取者主动提交了GRE分数,且Quant平均分达168+、Verbal158+。这类院校的“可选”本质是“降低申请门槛”,而非“放弃筛选标准”——当GPA、实习等背景相近时,GRE成为关键区分项。例如MIT金融硕士项目,2024年录取者中提交GRE者占比92%,无分数申请者仅占8%且多具备顶刊论文或奥运奖牌等特殊成就。
TOP30-100院校:“部分必选+部分可选”并存
这类院校呈现“理工必选、文科可选”的特点。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计算机科学硕士明确要求GRE(Quant不低于165),而其教育学硕士则推行“永久豁免”;俄亥俄州立大学商科硕士对GPA3.7+者豁免GRE,3.7以下者需提交不低于320分的成绩。国内双非院校学生申请此类院校时,GRE更成为弥补本科背景短板的重要工具。
TOP100以后院校:“普遍豁免”成主流
多数区域性院校及应用型项目为提升申请量,全面推行GRE豁免。例如德保尔大学MBA、佩斯大学金融硕士等,仅要求GPA3.0+及语言成绩,无GRE也可正常录取。这类项目更关注实习经历、推荐信等“实践型背景”,GRE的权重显著降低。
(二)专业类型:理工科“刚需属性”强,人文社科“弹性更大”
专业大类
GRE要求特征
代表专业及院校案例
理工科
90%以上项目要求或强烈建议提交,Quant权重极高
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必选,Quant167+)、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建议提交,平均169)
商科
顶尖项目必选,普通项目可选,部分接受GMAT替代
沃顿商学院MBA(接受GRE/GMAT,平均325+)、福特汉姆大学金融(GPA3.5+可豁免)
人文社科
50%项目可选,Verbal与AW权重高于Quant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可选,提交者Verbal平均157)、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强烈建议提交)
艺术设计
普遍豁免,少数顶尖项目建议提交
罗德岛设计学院平面设计(豁免)、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插画(可选)
(三)项目定位:研究型“重分数”,职业型“重实践”
研究型硕士/博士项目:GRE“硬核刚需”
此类项目培养目标是学术研究人才,GRE的Quant(理工科)、Verbal(人文社科)成绩直接反映科研潜力。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博士、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等,均将GRE列为“必交材料”,且AW分数低于4.0者几乎无录取可能——招生委员会认为写作能力直接关联学术论文撰写质量。
职业型硕士项目:“可选”趋势明显
面向就业的项目(如MBA、金融硕士、数据科学硕士)更关注实习、证书、职业规划等实践背景,GRE逐渐从“必选”转为“可选加分项”。纽约大学整合营销硕士、南加州大学商业分析硕士等,均推行“GRE/GMAT可选”政策,且明确表示“无分数不会影响申请评估”。
2020年疫情后兴起的“GRE豁免”政策在2025年仍被广泛采用,但国内申请者需警惕“豁免陷阱”,精准评估自身适配性。
(一)常见豁免条件及案例
高GPA豁免:最普遍的豁免方式,GPA阈值多在3.5-3.8之间。例如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商业分析硕士,GPA3.7+可豁免GRE;华盛顿大学金融硕士对GPA3.6+的申请者免提交。
专业背景豁免:本科为目标专业或相关领域者可豁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对本科为生物工程、医学的申请者豁免GRE;卡内基梅隆大学信息系统硕士,本科为计算机相关专业者无需提交。
工作经验豁免:具备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者可豁免。西北大学项目管理硕士,有3年以上工程管理经验者免GRE;杜克大学MBA对有5年工作经验的申请者豁免。
证书替代豁免:部分项目接受CFA、CPA等证书替代。波士顿大学金融硕士,持有CFA一级证书者可豁免GRE;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会计硕士,CPA考生可免提交。
(二)豁免的潜在风险与规避
“隐性筛选”风险:部分院校虽标注“豁免”,但在评审时仍会将“无GRE”视为“能力佐证不足”。2024年某TOP50商学院数据显示,豁免GRE的申请者录取率比提交者低22%。规避策略:若GPA低于3.7、本科背景非目标专业,建议主动提交GRE分数。
“竞争劣势”风险:当申请池中提交GRE的申请者占比超70%时,无分数者易被边缘化。例如宾州州立大学金融硕士,2024年申请者中68%提交了GRE,无分数者仅在GPA3.8+且有摩根大通实习经历时才具备竞争力。规避策略:通过院校招生办邮件确认“无GRE是否影响录取权重”,获取明确答复。
“跨专业申请”风险:跨专业申请者若豁免GRE,缺乏“量化能力或语言能力”的直接证明,易被判定为“背景不匹配”。例如文科生申请数据科学硕士,GREQuant165+可有效证明数学能力,豁免则可能直接被拒。规避策略:跨专业申请必提交GRE,且针对性提升目标专业所需的分数维度。
国内大学生需结合“申请目标、自身背景、项目政策”三维度,决定是否备考GRE及如何规划:
(一)必备考场景及规划
以下三类申请者必须备考GRE,且需以“高分突围”为目标:
冲刺TOP30院校者:目标分数Verbal155+、Quant165+、AW4.0+,备考周期3-6个月。建议大二暑假开始背单词(重点攻克GRE核心3000词),大三上学期系统学习解题技巧,大三下学期参加首次考试,预留1次刷分机会。
本科背景薄弱者:双非院校、GPA低于3.5的申请者,需以GRE高分(325+)弥补短板。备考重点放在Quant(理工科)或Verbal(人文社科),通过专项训练提升分数,例如理工科学生可集中攻克数学难题,确保Quant168+。
跨专业申请者:尤其是文科跨理工科、商科跨数据科学的申请者,GRE是证明“基础能力适配”的关键。例如文科生跨申金融工程,需重点提升Quant分数(目标167+),并在个人陈述中关联GRE成绩说明“数学能力储备”。
(二)可选择性备考场景及规划
满足以下条件的申请者可“灵活备考”,根据院校政策调整:
目标TOP50-100院校且GPA3.7+者:若项目明确“GPA3.7+可豁免”,可先递交申请,若收到“建议补充GRE”的反馈再紧急备考(2个月短期冲刺315+即可)。
具备强实践背景者:有头部企业实习(如中金、华为)、专业证书(CFA、CPA)的申请者,若申请职业型项目,可豁免GRE,但需在简历中强化实践经历,抵消“无分数”的影响。
时间紧张的申请者:大四上学期才启动申请的学生,若项目允许豁免,优先聚焦文书与推荐信;若必须提交,选择“短期高效备考方案”(主攻高频词汇与题型技巧,目标310+)。
(三)备考资源与工具推荐
词汇工具:GRE核心3000词APP(按词根词缀分类)、《GRE镇考机经词》(高频考点词);
刷题资源:ETS官方真题(OG、PPO模考软件)、《GRE阅读白皮书》《数学高分快速突破》;
课程选择:基础薄弱者选“全程班”(覆盖词汇、技巧、模考),刷分者选“专项冲刺班”(聚焦数学难题或写作模板);
模考工具:ETS官方PPO模考(还原真实考试界面与评分)、Magoosh模考(适合阶段性检测)。
2025年的美国研究生申请中,GRE已从“普适门槛”转变为“差异化工具”。对国内大学生而言,无需盲目跟风备考,也不能轻信“全面豁免”的宣传——核心是建立“目标倒推”的决策逻辑:先明确申请院校的层次、专业类型与项目定位,再结合自身GPA、本科背景、实践经历评估“是否需要GRE加分”。
对冲刺顶尖院校、背景存在短板或跨专业申请的学生,GRE仍是“性价比极高的投资”,3-6个月的科学备考能显著提升录取概率;对申请普通院校职业型项目且背景优秀的学生,可灵活利用豁免政策,将精力聚焦于文书与实习。最终,GRE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考”,而在于“是否能为你的申请赋能”——理性判断、精准规划,才能让这一考试成为申请路上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